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

父母愛孩子,但不要當孩子保姆!

為人父母都有這樣一種心態:總想把世間最好的給孩子,比如給他最好的物質條件、最好的教育。有人說,可憐天下父母心,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心,是沒有原因的無私奉獻。

父母愛孩子,但不要當孩子保姆!

其實,從心理學角度來說,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情感,並非毫無原因。事實正好相反,父母對孩子的好,多半源自於補償心理,也就是對自己過往經歷那些遺憾的一種補償。我們不難發現,那些有過苦難童年或者類似不愉快記憶的人成為父母後,往往會對孩子加倍照顧。他們的理由很簡單,就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遭受跟自己一樣的痛苦。比如自己小時候三餐不繼,那麼就會對孩子的飲食特別關注;小時候經常挨打,就會對孩子從不進行體罰。

換句話說,父母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,而非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。於是,自然而然地覺得,自己受過的苦不能再次承受,於是開始加倍對孩子體貼關心,照顧得無微不至,因為他們小時候就想獲得這樣的照顧,現在在孩子身上實現了,也算是一種情感的補償。

但問題在於,父母覺得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讓孩子承受,認為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是好的,然而對孩子而言,他們並不知道這是父母刻意在替自己規避風險,他們會覺得人生本來就應該如此錦衣玉食,應該有父母甚至祖父母前呼後擁,應該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....

這時,當孩子自認為理所應當的情況突然發生改變的時候,受傷的,要麼是父母,要麼是孩子自己。

孩子的一切思維,包含辨別是非的意識,都是在學習中建立的,若父母不告訴他親情是什麼,自己為什麼要對他們那麼好。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父母應當做的,父母就是他們的保姆,就應該幫助自己完成一切事情。既然這些事情在他們的認知中都是父母的本質責任,孩子不僅沒有感謝的必要,一旦出現問題,還會將問題歸咎給父母。於是,就會造成對父母的怨恨,然而在孩子的心裡,這一切看來也是理所當然。

我們都說,父母是孩子啟蒙老師,我們的教育方式,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一生。愛孩子固然沒有錯,然而父母若成為了保姆,幫他們打理一切,在父母眼裡是愛,但在孩子那裡卻不是。因此我們在孩子那裏的任何感謝需求,都是多餘的了。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人當然不是孩子,而是父母本身。父母該如何表達這份愛,就成了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
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,將來他們會長大成人,會脫離父母的保護,會面對未來不可預見的種種生活。父母的目標不是讓他們永遠在自己的保護之下,而應該是在自己的引導教育下,逐漸成為獨立的、擁有足夠本領抵禦各種麻煩的人。

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,父母要讓孩子從學習中學會生活技能,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